19世纪中国的不婚主义女子
现代以来,女性尽管仍承担着“结婚生子”的社会规范压力,却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独身主义、约会文化、丁克家庭、同性之爱……这些都有了悄悄滋长的土壤。
然而,如果想在19世纪中国,选择不嫁给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男性,会怎么样?
“一梳福,二梳寿,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坚心,六梳金兰姐妹相爱,七梳大吉大利,八梳无难无灾。”
意欢自梳
(图源:爱奇艺视频 电影《自梳》)
01
“自梳”对父权制的反抗,和女性主义萌芽
女子自梳是盛行于近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殊婚嫁习俗。自梳女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一经梳起,终生不得反悔,父母也不能强迫其出嫁。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被乡党所不容,遭受酷刑毒打后,捆入猪笼投河溺死。
而自梳女们通常群居生活在筹资自建的“姑婆屋”中,在日常生活及感情等方面自立互助,形成十分明显的族群标志。
“自梳”现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上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地区丝织业发达,许多女性进入丝厂工作,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地位,集体生产与生活改变了她们传统封闭的生活方式。
在女大当婚的压力面前,受到西方传入的“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影响的女性对于封建婚姻中女性的悲惨经历产生了恐惧和抗拒心理,加上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女子“不落夫家”(即妇女婚后因种种原因离开夫家,返回娘家长住)的传统,部分获得经济自立的年轻女性依靠族群的力量,走上了族群式叛逆抗婚之路。
自梳女工作的缫丝厂
(图源:爱奇艺视频 电影《自梳》)
在以夫权、父权及男权为中心的婚姻制度里,女性结婚后,生活完全受到夫家的控制,许多人只把她们当作生儿育女的机器,女性的精神和肉体受到双重的折磨。
而自梳女梳起不嫁的行为无疑是对封建宗法制度和男权至上的叛逆和反抗,宁愿终身不嫁来逃脱夫权的迫害。她们的这一举动是要挣脱封建婚姻的枷锁,逃避旧式婚姻中妇女地位的不平等。
这是近代中国一次具有先驱性的女性意识觉醒,虽然自梳女们大多没有文化,是被历史裹挟着而被动做出这样极端的选择,但这其中所反映的追求独立、平等和尊严的精神,以及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群体意识的确立,都彰显着女性主义的光芒。
02
同性爱是对异性失望后的被迫选择吗?
一部分自梳女的女性互助中,也有着同性恋的成分。
在男权社会里,男子可以豢养男宠,断袖之情在社会上并不鲜见。明清时期男风则更为盛行,统治阶级和文人群体中爱慕男风者不在少数,像是文人张岱、袁枚等。
男同是可以放在明面上讨论的,而女同通常局限于闺阁之中,又以传统两性婚姻为遮挡,一直处于暗隐处。
即使同在性少数群体中,依然存在着以男权思想为主流的影响,女同性恋者身兼同性恋与女人双重身份,必然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
两位女子的心意,玉环送意欢耳环
(图源:爱奇艺视频 电影《自梳》)
电影《自梳》所讲述的就是一个自梳女的经历。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东顺德,心有所属的意欢,不愿意接受父母为抵债而安排的婚事,做了自梳女,并结识了为她赎身的缫丝厂阔少的八姨太玉环。
为了谈成一笔生意,阔少将玉环“让给”军阀任其蹂躏;而听闻意欢怀孕后拒绝担责的懦弱的初恋情人,也让意欢因为刮宫差点丧命,两个对异性恋彻底失望的女人最终走到一起。
虽然经过战乱两人被迫分散,但故事的结尾,老年玉环经过长久的寻找终于找到了意欢,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站台重逢。
意欢和玉环重逢后的象征图
(图源:爱奇艺视频 电影《自梳》)
影片中,意欢和玉环都有过被异性背叛的经历,也是在对异性心灰意冷之后开始相互陪伴。但她们之间的感情,并不仅仅是因为在异性恋中的失败而被迫选择的结果。
相反,她们的爱情,是相知相识,是感激、欣赏与爱慕的集合,是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悲惨命运的相濡以沫。
意欢第一次让玉环感受到了陪伴、温暖与安全感,同时玉环也以她的魅力和不离不弃吸引和感动着意欢。同被背叛的经历让她们更加理解和体谅彼此,在乱世中相濡以沫的时光使这段感情变得无坚不摧。
意欢给遭到军阀蹂躏后的玉环吹拭伤口
(图源:爱奇艺视频 电影《自梳》)
女性可以从传统的男女异性恋的框架中跳出来,去寻找真正的可以与其相守一生的人,而不是将自己的幸福完全寄托于男性身上。当然,这种亲密关系也未必限于爱情。
而对意欢和玉环来说,她们敢于挑战世俗规范去追求非常态化的爱情,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性倾向不再为传统的观念所束缚,也正体现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03
“自梳”的婚嫁隐喻和局限性
自梳已经是当时的叛逆选项,然而囿于时代,它仍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家园。
为求得主流社会的认同,自梳女们的反抗并不彻底,也不得不做出了很多妥协。作为社会主流婚嫁文化下的反叛行为,自梳可看作是一种非主流的亚文化。而主、亚文化之所以能够相互共存,是因为两者之间的相互妥协、互动合作[1]。
自梳女迎合了儒家正统的贞操观念,并对家庭做出经济贡献。此外,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对婚姻的抗拒,但该群体文化中实则包含着一定的婚嫁隐喻。这些都有效地避免了她们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自梳现象中包含的婚嫁隐喻是多方面的。
首先,发髻是自梳女习俗婚姻象征的首要特征。民间婚姻习俗中,女子成年结婚后要易辫为髻。而自梳仪式最明显的表象就是梳髻,使其在外在的形象上与已婚女子相似。
而且在梳起时,通常也要挑选良辰吉日,举行严格、庄重的仪式,类似于女子出嫁。自梳这一行为通过形象和仪式上的象征意义来获得模拟的已婚身份,以求得外部社会的认可。
其次,自梳女们之间形成的契约行为也具有传统婚姻的社会性象征。女子嫁人或自梳后,都会脱离与娘家的财产继承关系,前者属夫家一员,死后在夫家系谱中占一席之地;而后者则和姊妹同伴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行为,不仅居住在一起,姊妹之间也同样具有生养死葬、逢年过节祭奠的义务。
此外,古时迷信未婚的处女因为无后代,死后魂魄无依,将沦为孤魂野鬼,为了身后的牌位有人进奉香火,往往有一些自梳女会在被迫的情况下选择一些仪式上的门面功夫,像是“买门口”,即与男性举行婚礼,但婚礼后并不洞房,而且要出钱替名义上的丈夫买妾,夫家有婚丧之事,仍要以妻子身份出面帮忙。
为了避免在新婚之日怀孕,新娘会在姊妹的帮助下,穿上特制的上下密不透风的衣服,还有人携带剪刀、绳子等工具,以防丈夫靠近自己的身体。
自梳女“买门口”时穿的特制衣服
(图源:爱奇艺视频 电影《自梳》)
而且这样过于偏执和极端的反抗方式,也造成了自梳女族群中存在着心理变异、角色缺失及情感错位等三个方面的问题[2]。自梳女大多对男性有偏见,并有强烈的婚姻和生育恐惧感。
她们在梳起不嫁的同时,也人为地扭断了因婚姻所产生的、以家庭关系为纽带所扩展延伸形成的丰富的社会人生关系,失去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重要的社会人生角色,并从此终身失去由这些社会人生关系所积淀产生的深刻的人生情感。
这和现代不婚女性仍有机会可以约会、生育、享受亲密关系、有别的选项不同,在当时,仅仅是寻求独立自主、不被夫权奴役,便必须付出如此代价。
她们的放弃带有被迫的性质,无法兼得婚姻关系和自我独立。相对来说,现代独立女性是幸运的,她们在谋取个人幸福、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有选择是否进入婚姻的自由。
尽管自梳女对婚姻心存厌恶、恐惧甚至绝望,但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又实在无法彻底摆脱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普遍认可并遵从的婚姻生活形态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对婚姻的妥协、屈从。
为着摆脱封建婚姻的枷锁,自梳女采取了不婚不嫁的消极态度。她们的选择有历史的悲剧色彩,虽然不能彻底改变妇女的命运,但更是中国女性勇敢与坚忍的人生选择。
今日互动
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或者你还想看看我们的视频号
参考文献
[1]叶汉明.(1994).权力的次文化资源:自梳女与姊妹群体.马建钊.华南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
[2]邵一飞.(2012).试析自梳女习俗的起源、构成和基本特征——以广州地区自梳女习俗为例. 文化遗产(02),143-151+159.
作者 | 宗小雯
编辑 | 余涵萱 刘文利
排版 | 曾昀
视觉 | 橘子皮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出品
推荐文章
(直接点击图片查看 后台回复“目录”查看更多)